花了兩天的時間終於確定觀世音菩薩的墨稿,完成作品時再PO上與
各位分享。
記起若干年前,曾遇見摩門教徒的經過。有不知道多久、或從什麼時候開始
,在台灣的大、小都市或鄉鎮經常看見摩門教的年輕人在路上傳教,因為我
受的是西畫教育,總認為要能深入的了解西畫就得對西方文化有通透的認識
與接觸,雖然不是基督教、天主教徒但我也多少讀過一些聖經或西方宗教典
籍,希望從西方文化的不同角度切入體會西方藝術,我想這是研究事物的基
本態度,所以當我初遇見他們時也很希望而且願意更進一步了解摩門教派,
去了幾次摩門教堂和裡面的人接觸,我發現他們都是一些友善的人。在有次
交談的經驗中與我接觸的摩門教徒跟我說觀世音菩薩就好像西方的超人,是
虛構不真實的,唯有他們的神才是可以信任且真實,因為這句話我決定再也
不和他們聯繫和見面,雖然當時的我沒有任何信仰,說到佛教、觀世音菩薩
對我來說反而比西方宗教更加陌生,但我多少了解超人跟觀世音菩薩的差別
,觀世音菩薩來自千年的佛教典籍,不是好萊塢創造也非演員的身分。東方
人的養成在於自我精神的提升與對天地的恭謙,佛教強調的是親身體驗與成就
,而不是等待某人的拯救,觀世音菩薩並非特定的形象或人物,菩薩代表的是
一種適當的生活方式,一種" 理想人"的原型。我想說的並非東西方文化的高低
,而是兩文化的本質差異,因為全球西化的緣故,在東方的世界裡除少數保留
傳統藝術與民間工藝外,其大部分與學院相關的皆是西畫的訓練,台灣也不例
外,我們的筆墨表現的不再是個人的精神與氣韻,而是較多的素描構成和抽象
概念,如說創作一事必須向內尋找,那東方創作者的尋找過程必是充滿矛盾的
。
前幾天和家人到永豐棧吃飯,發現這個展覽。
創作者所作佛像和衣服為原色,頭飾、化佛和瓔珞還有光圈、蓮花是類似
鋪金的質感,身體質感表現與堆疊是柔緩的內光表現,主、客體空間錯置
由各個角度看來十分精彩,如果有空可以到永豐棧參觀喔!觀賞地點在二樓
餐廳,可以拍照。
這尊是我最喜歡的,我認為作者在象徵性與現實之間取得神性或說理想形
象的適當表現,雖整體體現的是宗教人物,許多象徵性細節總和後卻不見
傳統神像的"不自然",如最明顯的衣紋與雲樣的光頂是典籍中菩薩的形象
,但整體看來又能符合視覺邏輯,有很高的藝術性。
拙美富禪意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