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由人道與道德系統的發想,所以我的大學畢業論述被老師嘲諷為是
一本"勸人向善"的文論,甚與藝術無關!這讓我煩惱了一陣子,我到底不
特別喜歡講述大道理,擅將畫論與道德系統勾搭也並非策略安排,只是
在長時間的創作經歷後,我歸納出藝術的提升與自我生命相關,自我生
命的提升在心性對於真、美、善的培養,這是簡單的推論,以此便能知
道藝術創作中的階段心靈必相應適於當下的呈現,眼高過於手的就得勤
練,以具備足夠的能力呈現作品,反應此一階段。手高過眼的就如同小
車大引擎、小孩穿西裝一樣,多餘的技術反成一種累贅,且心性的培養
不是朝夕可得,而技巧只需練習即可,故藝術創作中對於心性、思想的
塑造總要重於表面作品形式的"捏造",對心性誠實以對如同一種責任的
表現,否作品必貧乏而空洞,眾多推論的結果我得知作品與作者和創作
過程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以至於創作生命和總體生命的連結,全部整
合之下才能發揮藝術的真正效用,而此創作生命到創作過程到作品到總
體生命是一不間斷的循環,只要保證重複這一循環的過程,藝術自然對
個人與群體發揮效用,只有停止或者輕視任何階段才會有泛道德或過度
技巧的種種問題,有人說"藝者要有詩人的心、哲學家的頭腦、工匠的手"
其說明的並非在作品中模擬出這些狀態,真正的意義在於如何將這些心
境與能力落實到真實生命裡,猶記魯冰花裡所說" 魯冰花謝了,留下一
粒粒種子,明年又將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在一開一謝之間,使
茶園得到肥份。然而人世間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留下什麼 ?"我想
藝者所留下的或說"該留下的"是對個人與眾人生命的真實塑造,這些真
實的塑造多在行為與思想,不會只有侷限在成堆的作品。